
SERVICE PHONE
13256698308
发布时间:2021/06/01
美声唱法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不到百年的时间。这一西洋唱法在中国从无到有,与其他艺术形式一起参 与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它的起伏更迭也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回顾20世纪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有志于改造中国文化的年轻学子从国外学成 归来,如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汤雪耕等,回国 后他们先后进入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致力于“美声”的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文艺方针促进了全国 各类艺术院校、各类歌舞剧院和歌舞团的建立。中国歌 唱家精彩演绎的外国歌剧,意大利、苏联及保加利亚声 乐教育家的频繁讲学,一些以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民族 化的中国艺术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大江东去》等,都促进了西方“美声”艺术在华的传播。
马秋华到重庆某中学考察
美声唱法根植于西方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与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美声唱法也因此被世界公认为有完整教学体系、审美模式的声乐艺术形式而被冠以“科学”之名。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内地一直 朝着两条道路前行 :一是学习“美声”的发声技巧,作品全盘照搬西方,再现西方声乐表演艺术,向国人展示西方声乐艺术的声音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二是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与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嫁接,进行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艰难尝试,建构一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体现中国语言美、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气韵的声乐形式。按照罗西尼的观点,美声唱法的运用使得歌者在歌唱范围内的声音保持均匀。一般来讲,中国人的共鸣腔体不如西方人大,在自然共鸣缺乏的情况下,学习“美声”以增加共鸣腔体的运用,让中国人在演唱中国歌曲时能自如运用“嗓子”这个发声器官,使歌唱更加符合声带的自然发声规律,充分调动器官的发声功能,最终在舞台上尽情完成中国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这也是我们学习美声唱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一部分中国声乐教育先辈,如汤雪耕、应尚能、李志曙、沈湘等都对“美声”发声方法与中国语言相结合的教学理论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歌曲演唱者。
马秋华与王莉
“美声”是西方音乐艺术的瑰宝,也逐渐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曾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相互渗透和兼容,形成各具风格特 色的声乐艺术财富,比如俄罗斯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俄罗斯文化特点的演唱方法,并逐渐在国 际声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自有其坚实的内核,当“美声”传入中国时,与独具特色 的中国文化相接触、碰撞、交流,势必会与中华民族传统 的审美观念、意识形态、语言特色形成互动。自从西方“美声”艺术开始进入中国社会,中西声乐艺术理念、发声方法、审美趣味的差异不断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如“土洋之争”成为20 世纪50 年代音乐界的大事件而被历史铭记,并有了当时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关于“中西兼收并蓄”的未来声乐发展愿景。改革开放之后,“美声”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普及和高等艺术教育的成型,中国已经有了“美声”发展的土壤,培养了较之“美声”传播初期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很多美声歌唱家在国际声乐赛事上也获奖频频。
马秋华与刘一祯
声乐艺术具有时代性特征。中国声乐发展至今, “美声”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其文化内涵的大发展时期,“美声”如何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中国高等院校的“美声”教育从20 世纪早期至今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有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和演唱者脱颖而出,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既然能唱好外国作品,就更应该唱好中国作品。因此,如何让声乐学习者在掌握好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唱好深受中国大众喜爱的中国作品,即“美声”的民族化问题愈加成为时代的大趋势,笔者以为第一届“中国美声声乐论坛”上重提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美声”民族化并非新的概念,中国声乐界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成功实践 :杨洪基、佟铁鑫、殷秀梅、廖昌永、戴玉强、王莉、吴碧霞、王莹、薛皓银等人都受过“美声”方法的训练,他们与各自的声乐导师合作,在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方法来发展中国声乐方面做出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这些优秀的歌者不仅能唱好外国声乐作品,对中国作品也有很好的驾驭能力,他们频频在国际声乐大赛上摘金获银的同时,他们其独有的特色获得西方“美声”界的认可,真正体现了当初“美声”进入中国之初时“洋为中用、中西并蓄”的发展思路。
王莉
“美声”在中国的民族化,我认为是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来体现中国声乐的文化内涵,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声乐的发声经验并最终发展中国的声乐, “美声”的民族化也是中国“美声”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声乐教育者既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审美趣味,也 不能满足于过往的声乐理论实践经验并传之于学生。“美声”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展和创新,在继承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培养出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歌唱家,否则一味按照“拷贝”西方的路子发展下去,将会远离它的受众群,失去此声乐艺术形式发展的土壤。“美声”走民族化的道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应体现在歌唱语言的民族化。中国汉语咬字有别于西洋歌剧的很多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自有其内在的语言和字声结合方式,但与中国语言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不可一味地学习“美声”发声方法而忽视演唱中 国作品时咬字、吐字和字声结合的重要性。其次是作品自身的民族性。这就需要作曲家熟悉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结构特点和文化意涵并把它们与现实结合起来,在题材、风格、旋律特点上体现民族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神韵的中国声乐作品。
“美声”民族化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要走的必经之路。文化基因如同生物基因,在这个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当代,在不断的音乐文化接触中必然“杂交”出新的音乐文化品种,我们不能以狭隘的心态对待之。因而,声乐教育要以中国的传统声乐文化为基础,以博大与包容的心态,理解世界文化的可借鉴之处, 探索出以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为中国声乐发展提供新鲜的给养,唱响具有中国语言美、民族气派、精神气韵的作品,培养出能打动中国普通百姓、具有自己的艺术见解和个性化演唱风格的优秀歌唱演员。中国的“美声” 需要加强的是民族性,中国人唱好中国歌是“美声”民族化的未来愿景。“美声”在中国只有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会被中国人接受,中国的“美声”也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才可能逐步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声乐的灿烂与辉煌。